此文作者为中教创设文化平台、北京敬文堂教育研究院、悦创书院发展顾问,南京教科所沈曙虹副所长 昨天我们聊了学校文化“不是”什么,今天接着聊学校文化“是”什么。 我们必须认识到,学校文化是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定性的,它要求我们从根本上厘清学校文化“是什么”。学校文化建设既需要不拘一格、各显其能,但又不能超越其本质规定性。如果我们不具备这样的文化自觉,不能准确把握学校文化“是什么”的意涵,不能经常性地对我们的学校文化实践进行“是什么”的追问,我们就难以获得文化创新的科学支撑,就难以使学校文化建设担当起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的使命,也就难以推进学校文化乃至教育文化、教育制度的深层次变革。 我所理解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组织长期以来所形成并信守的精神理念,是组织及其大多数成员共同的行为方式与物化形态。 这个定义具有以下内涵: 学校文化是组织文化。 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学校组织不只具有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功能性价值,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本体性存在。波·达林认为学校组织包含相互依存的5个基本要素:价值、结构、关系、战略、环境。作为组织文化的学校文化必然指向组织的这些基本特性,必然着眼于组织要素的提升完善。这些组织要素是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才能够成为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相提并论的学校核心发展力。同时,学校文化在实践层面也成为一种可规划、可选择、可实施、可调控的战略建构。 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理念。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信念、态度、期望等精神领域的东西。这一点为大家所公认。 学校文化必须为学校大多数成员共同认可与拥有。 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文化建设就是人的建设。上述对组织文化内涵的表述,表明了组织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行为方式,组织文化建设所强调的是要把组织建设成人人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责任心的组织。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是指导组织和组织成员行为的思维方式。因此只有学校大多数成员共同拥有的信念与行为才能称作“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表现为精神理念支配下学校成员的行为方式。 文化不是虚化的存在,它会通过人们的行为规范、生活习俗、处事方式表现出来。例如,中国文化倡导德性本位,注重人际关系和人伦道德,因此中国人自然形成了“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烟酒不分家”等传统行为模式,连吃饭都习惯于聚餐式;而西方文化以个性为本位,更看重个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因而西方人的行为模式多特立独行,吃饭也是分餐式。东西方人不同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表征。所以说,界定学校文化的属性,必须将行为方式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学校成员的“行为方式”既包括有形的群体或个体行为如仪式与礼仪、特定的行为习惯、精神面貌等,也包括无形的组织行为如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管理模型等,还包括学校成员的内隐行为即思维方式。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办学理念的确立固然至关重要,然而学校文化归根到底是通过学校成员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因此行为方式的形成不但是使观念层面的学校文化得以落地生根并承传发扬的主要途径,更重要的,这种行为方式可以对学校组织的价值观产生“反哺”作用,它本身就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在学校价值观引领下的学校成员行为方式的改进。 学校文化也通过学校的物化形态而体现。 这种物化形态包含校园中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两个方面,有人甚至将嗅觉也纳入了学校环境建设的范畴。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域,学校环境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所以学校文化比其它组织文化更强调物化形态的建设。 澄清了学校文化的内在属性,我们在实践中才更有可能把握住其本质,才更有可能建设出优质的学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