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祥(1935.5-2008.1),男,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前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生物学系。1955年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研究班毕业后赴哈尔滨师院任教。1957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甲壳动物学研究生,1961年毕业后留所工作,任动物所副所长、无脊椎动物学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1999年来河北大学工作,当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河北省培养的第一位院士。
国内外兼职:法国国际蜘蛛文献中心(cida)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和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分类区系学科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濒临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动物分类学报》主编、《生物学通报》副主编、《中国动物杂志》副主编、《科学》和《生命》科学编委等职。
在六十和七十年代,先后从事枝角类、淡水和寄生足类的分类区系研究,河蟹生殖洄游的研究以及吸血蚂蟥的生物学和防除研究。首次报道剑水 噬食鱼苗,找出了淡水养殖中鱼苗突然大量死亡的原因,避免渔场的经济损失。针对河蟹减产,通过研究查明系由于成蟹和蟹苗在洄游中受水坝和河水污染的阻拦,提出移苗的办法。经各地采用后大大增加了河蟹的产量。首次详细阐明了日本医蛭的生物学并提出驱避的办法,发表吸血蚂蟥新种多个。自七十年代末起,从事蛛形类的研究。蛛形纲是陆生动物中除昆虫纲以外的第二大类群。蜘蛛作为农林中害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在消灭害虫和维持生态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先后赴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斯密桑研究院、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联邦德国柏林工科大学生物学研究所、法兰克福圣肯堡博物馆、梅茵茨哥登堡大学、斯图加特国家自然博物馆,韩国蛛形学研究所、日本东京自然博物馆等地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通过他的研究及与同行的合作,使我过蜘蛛学的研究尽快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他积极推动我过蛛形学会的成立和《蛛形学报》的出版, 在推动我国蛛形学的发展和奠定我国现代蜘蛛学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先后主持或参与编写专著和工具书20余册,论文约200篇(其中10篇发表于美、日、德、韩国学术刊物上)。《中国淡水 足类志》、《农田蜘蛛》分别获科学院二、三等奖。七五期间主持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西南动物资源研究。八五期间,主要从事中国土壤动物、动物地理分布研究和蜘蛛目系统演化研究,以及中国动物志(蟹蛛科)的编写。在参与领导中国动物志编写工作的同时,还主持我国动物科学发展战略研究(已完成初稿),以及动物学名词的审定工作(已完成审定词6000余条),为我国动物学界学术带头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