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河南校园》杂志的文章
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以及精神创造物,更是人类文明得以存续、传播和绵延的动力。文化弥漫于我们生活的周围,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与文化打交道,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文化生活。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同时又是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的地方,是影响教师、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合,文化的力量自然不可估量。
当前,许多中小学校都意识到了学校文化的重要作用,都在大力塑造文化墙这一最能直接反映文化的地方。然而,笔者所走访的几十所中小学发现,文化墙这一原本可以用雅俗共赏的艺术去滋润师生、家长的心灵的地方,显得有点粗制滥造、急功近利。有的学校可谓费尽心机,对大门、天花板、楼梯、走廊、梁柱、操场等地方都大用特用,到处都是所谓的“文化墙壁”,有的是雕刻、有的是喷绘、有的是涂画,四处满满当当的。有的专门做上一道“文化墙”,墙上的内容,无非依旧是中外古今名人像,诸如爱因斯坦、牛顿、老子等浮雕,或者是标语、口号、励志故事、名人名言、学校规章制度等,随机访问几个学生,墙上说的啥,没有几个能回答的上来。有的文化展板内容信息陈旧,甚至已经很多年没有换过了。有的颜色红绿搭配,扎气庸俗等等。像这样毫无特色的“文化墙”,形成了一种摆设,不仅无法找到赏心悦目的感觉,更让老师学生觉得走形式,形容其是“文化垃圾场”一点也不为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让墙壁“说话”就是利用墙壁因素去陶冶学生、感染学生,使墙壁成为一幅有主题的画,成为一首无声的诗。但如何说话,怎么说话,是否能让墙壁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我们学校的领导层要深度考虑。在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学校文化墙的热潮中,我们要将干劲用得巧妙,用得实在。文化墙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主阵地之一。文化墙要有自己的特色,应当遵循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校历史、学校环境、学校文化、地理位置、城市历史文化(乡镇历史文化)、城市环境(社区环境、乡村环境)、教学特色等特点进行科学客观的文化墙设计,不能千篇一律。
无声的墙壁不一定要包含太多的知识,也许一个主题就能让孩子受益一生,所以文化墙需要策划、需要设计、需要用心经营,在有限的空间如何能够发挥无限的作用,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把文化墙这一学校的文化招牌做好了,即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对于学校声誉的提升和品牌的塑造都有极大的作用。
(本文作者刘海滨系中国学校品牌力打造第一人、实战派教育品牌策划专家、中国教育品牌联盟(www.chinaedubrand.com)秘书长、缔力教育品牌机构首席顾问。为两百多所学校进行过品牌咨询、品牌策划、学校理念塑造、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视觉设计等工作。)

|